經文

約翰福音 20:1-18

每個星期是甚麼推動一個基督徒到教會敬拜呢?
有人會說,想學聖經。
有人會說,想學做人智慧。
有人會說,想結交朋友。
除此之外,我們會否期待在敬拜中遇見耶穌?

或許,我們從未想過,也不抱期待。
當我們心中的需求被滿足後,我們便安於在這份安穩之中,而不太期望在這些祝福以外,神可以給我們更多。
漸漸,崇拜失去了觸動人心的能力,小組聚會只是聯誼,靈修只是讀經,禱告只是例行公事。

我們在期待神的祝福之時,會否錯過了神自己?
如果沒有,為何同一場敬拜,同一篇講道,同一段經文,有人可以生命被轉化,有人卻仍然麻木?
這兩者之間,到底有甚麼不同,令同一個場景,同一個情節,可以有兩種結局?
耶穌與人的相遇,往往把人帶入相同的場景與情節,卻又讓人經歷不同的結局。

其中一次耶穌與人的相遇,記載於約翰福音20:1-18.

  • 馬利亞掛念耶穌的身後事,安息日一過,她便去到耶穌的墓前。(約翰福音20:1)
  • 馬利亞發現墓後的石頭被推開,耶穌的屍體不見了,於是馬上通知門徒。(約翰福音 20:1-2)
  • 只有彼得和約翰前來找耶穌的屍體,但同樣發現耶穌的屍體不見了。(約翰福音 20:3-9)
  • 這時,馬利亞、彼得、約翰在同一個場景、同一個情節底下,他們同樣找不同他們要找的 - 耶穌的屍體。
    • 彼得與約翰找不到,他們便決定先行回家。但馬利亞卻不願意離開,她留在墓口哀哭。(約翰福音 20:10-11)
    • 馬利亞不單哀哭,而且要再次進入墓室找一次,希望有不同的結果。(約翰福音 20:11)
    • 馬利亞對耶穌是不惜一切地要尋找,直至尋見。
  • 馬利亞要找的只是耶穌的屍體,但最後她遇上的卻是復活的耶穌。(約翰福音 20:14-15)耶穌為屬祂的人預備超出他們預期的,讓當時的馬利亞由極哀變成狂喜。

彼得、約翰與馬利亞經歷相同的場景與情節,但只有馬利亞遇見復活的主。

或許是因着馬利亞對耶穌的渴望,讓耶穌最終被尋見。

或許這份對耶穌的渴同樣讓我們雖然參加同一場敬拜,聽同一篇道,看同一篇經文,卻有人被神深深觸碰,有人卻亳無感覺。

或許,當我們再次帶著期待,帶著對神的渴回到神的面前,我們會發現神已為我們預備超過我們想像的豐盛。

 

歌鄰基督教會 本週報告事項 (November 11, 2023)